全国服务热线:400-123-4657
网站公告:
k1体育3915(中国)官方网站下载
成功案例 CASE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成功案例
东关村_辖区导航_即墨在线k1体育下载
添加时间:2023-11-05

  即墨城建于隋开皇十六年(公元596年),建成后留有四门,即东门、南门、西门、北门。胡姓、江姓最早居此,因地处城东门外,故称东关。据崂山县小周村《江氏族谱》载:“吾祖金、元时居即墨东关”。明万历《即墨志》附图示,当时东关规模较西关大。因距城近,有史以来在城内经商者较多,因此杂姓居多,主要姓氏有王、江、李、修、胡等57个姓氏,均为汉族。

  政区人口该村老村区位于即墨市城区东部,南邻淮涉河,东邻(自南向北)西障村、关东村;西邻(自南向北)原利民食品厂(现商住楼)、北关村、大洋橡胶制品有限公司。北邻蓝鳌路,蓝鳌路北有一个自然村交界村;鹤山路南、北各有一新住宅小区,南为金鹤小区,北为黄河小区;1988年,在万寿宫广场(现即墨第二职业中专)东南侧建居民住宅区一个,取名南古城新村,西邻南关村,该村现隶属即墨经济开发区。

  全村辖区总面积40.3公顷,均为工业、商业和居民用地,其中工业用地5.13公顷,商业用地5.8公顷,居民用地18.7公顷。另外,还在开发区占地10.7公顷,拓展了村庄的发展空间。

  该村境内交通便利,中山街、东关街、蓝鳌路、鹤山路纵横交接,村内有青岛黄河铸造机械厂、青岛黄河铸机有限公司、青岛钢结构等知名企业;新建工业区坐落于青烟一级路西侧;即墨市副食品批发市场北邻鹤山路、东邻城东三路;东来顺饭店北邻蓝鳌路,西邻东关大街。目前,产业结构主要是第二、三产业。

  经济发展1949年,全村农业总收入6.2万元;1978年经济总收入717万元;2003年经济总收入达2.7761亿元;人均收入6489元;第一、二、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比例分别为零、90%、10%;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3600万元,比1992年增长16倍。1949年,该村共有耕地650亩,平均亩产粮食100公斤,总产量65000公斤。主要农作物有小麦、玉米、大豆、高梁等。1958年人民公社化,全村土地重新调整为600亩,亩产量达到150公斤。1976—1980年,通过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,全村对二、三类土地进行整修,将150亩二级地整平改造为一级地,将200亩三级地改造成二级地。原先,全村仅有几眼直径0.6米的机井,后分别在蛤蟆湾地片(现副食品批发市场)120亩土地范围内打直径6米机井1眼,直径3米机井2眼;在北洼子地片90亩土地范围内打直径4米机井1眼;在大华机器厂西侧60亩土地范围内打直径3米机井1眼;在旧村区东侧(现东关小学南侧)40亩土地范围内打直径3米机井1眼;在现南古城新村60亩土地范围内打直径3米机井1眼;在墨水河东关村段淘清原有直径5米机井1眼;在北岭地片(现黄河铸造机械厂)东西两侧分别打直径6米和直径3米机井各1眼。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期间,全村共计整修土地350亩,挖机井10眼,其中直径6米机井2眼;直径5米机井1眼;直径4米机井1眼;直径3米机井6眼,全村土地灌溉面积达到95%以上。由于土地整修和水利条件的大大改进,至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,全村粮田平均亩产量达500公斤以上。

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,全村拥有“东方红100”(四轮驱动)拖拉机1部;“洛阳50”拖拉机1部;“250”拖拉机1部;“200”拖拉机2部;“195”拖拉机9部;电水泵20台,汽油泵10台。

  建国初期,全村农业总产值6.2万元,1982年农业总产值为25.8万元。自1982年以来,由于经济发展需要,因修建鹤山路、东关街、安置宅基地、房地产业、建新工业区等,至2002年,全村已经没有土地。

  1970年全村副业(二、三产业)归大队所有。同年,东关锻造厂成立(现青岛黄河铸造机械厂),这是该村第一个集体企业。至2002年,集体企业全部改制完毕。全村共有私营企业8个,职工580人,年产值7381万元,利税730.4万元;建筑房地产业拥有职工30人,实现利税424.3万元。

  1964年k1体育3915娱乐,该村建起第一个磨坊。1966年,成立大队缝纫组。自1982~2002年,全村个体工商业户达到78个,年销售收入达2.0776亿元。主要行业有成衣制做、日用百货、烟酒、副食品等批发零售。户均年收入在5—10万元左右。

  社会事业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,该村文化教育落后,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,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人数的60%。建国后,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,办学条件逐步改善,村民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。该村以关东庙为基础建起了东关初小,隶属北关完小,共有教室4间,可容纳200名学生就读。1980年,将关东庙全部拆除,在原址上建起全新的东关小学。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,校园占地3480平方米,微机、仪器、图书阅览室、队室等各种专用教室齐全,教学仪器达国家二类标准。校园四季长青、三季有花,空气清新,环境幽雅。学校现有10个教学班,在校学生485人,教职工27人,教师学历达标率100%,其中大专学历10人,小学高级教师11人。青岛市优秀教师5人,即墨市优秀教师、教学能手各6人。多年来,学校办学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积极争创即墨市规范化学校,在德育、管理、教研、教学、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地探索实践,学校管理工作走在即墨市前列。至2002年,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100%。全村有幼儿园3处,受教育幼儿160人。全村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。至2002年,全村共有39人考入大中专院校。村办企业的技术、管理人员中有中、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37人,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86人。

  2002年,该村有图书室1个,藏书1000册,订有各种报刊杂志20余种;村民活动室1个,健身室1个。在庆祝重大节日时,可组织起100人以上的演出队伍,举办龙灯、旱船、秧歌、腰鼓、中老年健身操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。除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外,还具备迎接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文艺调演能力。自2000—2002年,全村在文体方面投入资金12万元。

  建国后,政府开始免费为村民接种防病疫苗,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。1966年,村培训赤脚医生3名,建起医疗站,村民医疗保健水平得到迅速提高。至2002年,全村有卫生医疗站室7个,均为甲级卫生室,医务人员达到10人,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显著提高,村民基本小病不出村,大病能急诊。

  1949年前,村民年人均口粮仅50公斤,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,人均收入不足50元。建国后,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,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1956年,全村人均口粮80公斤;1982年,人均口粮达到150公斤,人均收入150元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。个体业户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。2003年,全村人均收入达6489元,户均存款达2万余元。

  1949年,村民住房多为土墙草屋结构,人均住房面积6平方米;1982年,村民住房多数为砖木结构,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;2002年,村民住房已由原来的砖木结构改为砖混和钢骨结构。自1982—2002年间,该村先后规划了3个新的居民住宅区:金鹤街小区共有平房65户,二层楼房8户;南古城新村小区平房64户,二层楼房89户;鹤山路北黄河小区二层楼房50户。20年来,147户村民住进了二层独院楼房,129户村民住进了新房。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。到2002年,全村共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98部,彩电439台,洗衣机110台,冰箱230台,空调40台,家用电线年,村内街道不整,没有合理的规划,最宽的东关街也不过8米。1982年以来,随着村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迅速提高,申请批建房屋的村民成倍增长,但由于新建房区只是老村区边沿的集体土地,在规划上仍有不成方和道路不畅的情况。自1988年新规划南古城新村起,规划、申批等程序均由市规划部门现场勘察,定点规划后,按规划建房,达到了现代化城市建房标准。至2002年,全村共修整大街和村内道路6条,属水泥和沥青路面两种,道路面积8000平方米,总投资359万元;排水管道876米,村内路硬化率达100%。1980年,村出资铺设自来水管道,使老村区的400户居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。至2002年,村内水、电、路、有线电视加密及路灯全部配齐,村容、村貌焕然一新。

  社会福利自1992年起,该村每年为村民交纳“三提五统”费。2000年9月20日成立老年活动中心,向年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养老补助费50元。自2002年起,按60岁以上、70岁以上、80岁以上……的年龄段,每人每月增至60元、70元、80元;每逢老年人生日,村委会为其订制生日蛋糕1个;老人节时,为老人发放50—100元的礼品;另外,还建起了老年活动室、健身房、图书室、台球室等。自2001年起,为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该村籍学生发放1000元(大专)、1500元(大本)、2000元(研究生)的奖学金;自1999年起,全年两次(仲秋节、春节)向村民发放面粉、食油、大米等生活物品,2002年起改为3次,村民每年享受此项待遇价值200元。